天顺新闻
图:广东省内各地都传承有历史悠久的龙舟文化。图为2019年在广东中山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上,龙舟队激烈竞渡。
鞭炮挂在高处,龙头圆目怒睁,船身乌黑锃亮,继承逾150年历史的“老龙”名号的复刻板龙舟、新“东坡号”在鼓声催促下即将下水。手工打造这艘龙舟的广州番禺上漖村龙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黄剑挺静静地站在一边,期待又紧张。“做龙舟的人最高光的时刻,就是精心制作的龙船下水的瞬间,但这又是最紧张的时刻。”150年间,黄剑挺一家五代手艺人都经历过这种时刻。然而随着制作者老去、退休,当地的龙舟制作业正迅速凋零。“还需要更多的龙舟制作师傅,才能合力打造起一艘龙船。”黄剑挺感叹道。\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广州报道
广州番禺上漖村是广东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手工造船历史已有140多年。“如果不是有文献记载,都不知道家里做龙舟这么久。”番禺上漖村龙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说,龙舟制作技艺口口相传、少有文字记载,后来在清道光年间的文献才找到了历史的痕迹──第一代传人黄弘,善做龙舟,以速度快和耐用而为人称道。
新旧两艘船 情牵150年
新“东坡号”龙舟所复刻的老“东坡号”,造于154年前,是广州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龙船之一。“我也是第一次通过修复老‘东坡号’接触到自己爷爷亲手做的龙船,我爸爸和我都修过它,如今我和侄子再仿照旧‘东坡号’造一艘新船出来,感觉很奇妙。”新龙舟重5.5吨,比普通龙舟要厚一倍。“一艘龙舟可以用100年到150年。这次村中长者宁愿多花点钱,把新‘东坡号’做厚几乎一倍,希望能用超过200年,即使自己看不到,也可留给以后子孙后代用。”
龙舟制作主要由龙骨、脚旁、大旁、龙筋等12个部分组成,制作技艺包含升底、钉脚旁、紮彩盘、上龙缆等14个工序。为了延续“东坡号”这份历史,黄剑挺与厂里工人手工打磨、抚平和拼接,力求每个细节都极致精确。新“东坡号”龙舟骏水仪式后,热热闹闹地出水,从番禺上滘村的河涌里,慢慢扒回天河车陂,一路上擂鼓,鼓点震撼人心,写着“苏”姓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在船厂岸边看着龙舟的热闹逐渐远去,黄剑挺回过身来,一个人步入安静空阔的船厂。媒体和村民都随着新“东坡号”龙舟返程而离去,此时此刻船厂只有他和7个老伙计。船厂的木糠堆满地,踩上去软软的。经过新“东坡号”出水的热闹过后,黄黄的木糠屑上又铺满了红色的鞭炮红纸屑。“我爸爸那代有20多人,光是鎅木这个工序就由2个师傅负责。我接手的时候,船厂只剩下12个人,师傅一个个老了,陆续退休。如今船厂加上我只剩下8人。”
采访时,不时有附近船厂的人来找黄剑挺,一声声“挺哥”,彼此亲密无间。上滘村过去有十多家船厂,如今随着龙舟师傅日渐年迈退休,船厂数量已经凋零得只剩下六家,大家都互相帮忙。
对这里的龙舟制作者来说,复刻百年龙舟是难事,手艺传承则更加艰难。造龙舟是个苦活,黄剑挺起初不愿入行,父亲也不强求。后来父亲七十多岁将要退休,眼看“百年老店”要在自己手里失传,心痛不已。“我爸后来想尽办法让我继承这一行,甚至是苦苦哀求。”黄剑挺说。
文化“翻红”易 舟厂传承难
黄剑挺在三十多岁时决定接手家业,一做就十多年。退休的老父亲虽然无法亲自去制作龙舟,如今没事都会来船厂转一转、看一看,对于龙舟的感情溢于言表。黄剑挺说,自己的两个侄子如今肯接班,总算放下心头大石,然而龙舟的传承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挽回的。
疫情三年多,龙舟制作者慢慢老去。传统龙舟文化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下正在复兴,龙舟制作者却日渐稀疏。黄剑挺希望疫情过后,龙舟手艺也如同龙舟游船的文化一样“翻红”。下一个端午节,自己能等来属于龙舟厂的热闹。
相关内容本文由天顺平台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kmjsd.cn/article/yixinggongsixinwen/1305.html